光碟規格戰
提一下光碟格式的大戰,由 Toshiba、NEC、SANYO 推動的 HD DVD 與 Sony 跟 Panasonic 推動的 Blu-ray(藍光光碟),大戰的結果是 Blu-ray 贏了。
這是有歷史背景因素的,我們知道 Sony 總愛在規格上玩花樣,從它的攝影器材可見一般,除了電影攝影機等級的機器外,在 DSLR(不特別琢磨 single-lens、mirrorless,就是個通稱)裡 A7、A7R3、A7S3 主打的是不同客群。
我們可以選擇錄影特強(A7S3)、拍照特強(A7R3),或介於中間仍表現不俗的機器(A73),這些機器再加上 Sony 自己的編碼格式 XAVC-S,足見 Sony 的野心,當然,它有的機器仍有 AVCHD 選項,不過說到底,其實兩者都是 H.264 / H.265,只是我們追求的是高壓縮比仍能有最佳單張畫質或最佳動態畫質的表現,如此而已。
即是佔據小空間,就能拍攝出好畫面,如此高 C/P 值的選擇。
繼續閱讀|回目錄
檔案格式
簡易判斷畫質的兩個項目,bit rate(流量、位元率、碼率;kbps、MB / s)跟 resolution(解析度,如 1920 x 1080),而不是我們常聽到 AVI、MOV、MP4、MKV 等,因為這只是 container(容器)的名字。
如果有人跟你說 MOV 的畫質比 MP4 還要好,這是錯誤的說法。
影音檔案更重要的是用什麼編碼編出來的,編碼是為了壓縮比,即是上面說的高 C/P 值;你用壓縮比很差的編碼,就會編出跟原生畫質(RAW 檔)差很遠,但大小卻又接近原生大小,像是做白工。
另外在檔案格式中,MP4 跟 MPEG-4 並不能劃上等號,它可以是一回事,也可以是兩回事,通常講到 MPEG-4 是說編碼,講 MP4 是在講影音檔的 File extension(副檔名),即是剛才說的 container(容器)。
MP4 是 MPEG-4 的 Part 14,就好比我們熟知的 mp3,其實是 MPEG-1/2 Layer 3,下次若講到 mp3,你應該要很明確地知道它不是編碼了。因為 ISO / IEC 在制定影音標準時,白皮書不會只用一行概括這個標準,會分成很多 part。
繼續閱讀|回目錄
取樣頻率
取樣頻率是在類比轉數位時,為了讓數位檔案不失真,而去拿捏的取樣標準,當然取樣頻率過低,就與原來的感官現象相去甚遠。
如何不失真?我們下面慢慢來談。
例如 mp3 是在 MPEG-1/2 制定下,常用取樣頻率是 44.1 kHz、48 kHz,常見的 bit rate 有 128 kbps、256 kbps、320 kbps,這些背後都運用了許多數學與物理原理。
而聲音的取樣頻率為什麼是 44.1 kHz 呢?
這是因為人耳能聽到的頻率在 20 ~ 20000 Hz,把它約略乘以二,才能還原出足夠準確的數位聲音,也就是上面說的不失真,雖然 mp3 還是消除許多背景噪聲、殘響,不過木耳聽不出來是沒關係的。於是我們知道取樣頻率的標準是,大於訊號頻寬的兩倍。
若用計算機概論來比喻,我們知道了 2補數的同模運算,關乎了邏輯電路的簡化,所以電腦採用二進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並且我們也是 010101 地用到了現在。
繼續閱讀|回目錄
業界標準
然而,現在業界拍片已是 4k 解析度起跳了,組電腦也是希望它能直剪 4k,不像以前還要考慮轉成 proxy,雖然在播放平台的限制下,成品是 FHD 已能應付多數情況。
除非你的成品要拿到 60吋的電視或大螢幕去播放,就像過去在校內影院播放自己片子時,螢幕當然都是超過家用電視的尺寸,所以會希望出到 2k,甚至是 DCP,這邊離題一下,影人在追求畫質或其他有的沒的稱之為品質的東西時,都還是希望能夠把故事好好說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對於產出一般影片是 FHD 我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有時政府標案要你交 4k 格式實在令人滿頭問號。
如果只在網站上放,通常非 FB、自己的網站也是掛載 Vimeo 或 Youtube,不說放上 FB 壓縮得多慘好了,Vimeo 我沒意見,但 Youtube 分明也把影片壓縮得很慘(搞得每部影片都像是在做數位修復,或大數據修復一樣),除展示片以外,其他使用者放上的 2160P、1440P 在 YT 上看起來都有點慘。
如果家裡有在用 2k 以上解析度的電影螢幕大概能明白,那些慘影片的 bit rate 感覺就沒有 30 Mbps,如果有的話,壓縮比肯定是糟糕的。
不過我們仍須考慮使用者習慣的轉變就是了,現在多數人都是用行動裝置來觀看這些影片,可能挑剔不了 YT 的 2160P,如果行動裝置挑剔得了,就得想想 Netflix 前陣子的降畫質風波了。
因為現在電視常可連網,加上發展趨勢是 4k HDR,Netflix 策略又是精緻化的家庭劇院,所以如果畫質不佳,使用者會報復性地不消費(退訂)。
繼續閱讀|回目錄
特殊規格
回到上頭的 Sony,Sony 搞特殊規格是行之有年,這也體現在它的操作系統(韌體)上,攝影機器裡有一堆有的沒的功能,使用者既不太會使用,又怕不小心調到設定,例如攝影機的 S&Q 這個功能就是。
Sony 目的是功能做給你,要不要用隨便你,但我有做喔,我跟其他家不同。
不過業界通常希望電影攝影機的功能相對簡單,複雜的交給外掛,就像 Arri 的 Alexa,調快門開角就是調快門速度,也不會掛機頭 mic 收音,但過去在 Sony 的 FX-1 上,我們卻還得看懂 db。
實際上在電路裡,訊號強弱常以 db(分貝)來表示,所以對 CMOS 或 CCD 加電壓,即是改變它的 ISO(感光度),此時的 db 我們稱為電壓增益(亮度增益),公式是這樣的 20 log(10) A/B = C
,C 的單位是 db,log 以 10 為底,A 是後來的 ISO,B 是原來的 ISO,所以 20 * log(10) 2 = 20 * 0.3010 ≃ 6 db
,6 db 就是兩倍亮度的意思。
如果機器設計上以 ISO 800 為基底,那麼調到 6 db 就變為兩倍,即是 1600。
到了今天,我想已經很少機器在使用亮度增益了,就算有,它也可以改成以ISO(ASA)表示,另外,如果攝影組不會把快門開角換算成快門速度的就拖去打屁股吧,所以上述 Alexa 的快門開角絕非特規。
Sony 往事
這也令我想起 Sony 曾推出跟 walkman 對打的 MD,如下:
在那個年代的漫畫裡,如名偵探柯南都可以找到 MD 的身影,我高中時班上有同學帶過來展示,那真的是潮。Sony 在規格大戰裡不總是贏(過去說它不總是輸),因為早在錄影帶時代,它就用 Betamax 去打 JVC 的 VHS 了,結果是輸慘。
結語
疫情關係,許多產業被逼著轉型,不過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臺灣可以趁這個機會好好將傳統工業、代工思維轉化。影劇院式微下,加上 OTT 的選擇又多,尚不知下一代的影音會如何發展,像是 VR 眼鏡可能還得等到下一個元年了,因為 8k 螢幕非必需,摩爾定律尚未死,也許 IoT 發展得差不多了,VR 才又會被拿出來討論吧。
繼續閱讀|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