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日誌四: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
目錄
⦿ 語境
⦿ 胡說八道
⦿ 社會觀察家與客觀
⦿ 眾聲喧嘩
⦿ 越活越沒有對錯
語境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前言略,時至今日,我們早已習慣在網路上發表一些不由衷的言論,例如你明明知道某些話會令人反感,卻仍積極地為這言論找尋認同感。
『難道只有我這麼想嗎?』
在這樣的文化下,人們不自覺處在一種裹著層層糖衣,卻不堪一擊的語境,於是出現了許多新名詞,BTW,我對新名詞沒有意見,但不喜歡它被濫用。
PUA、裸辭、紅藍藥丸⋯⋯。
把『裸辭』當成大膽嘗試,勇於脫離舒適圈掛在嘴邊的人,更可能是在原來領域站不住腳,沒有留下一點成果的人,為了不讓僅存的自尊心被擊潰脫口而出的話。
它就好像『富人沒有道德,不配成為富人。』這樣的話,其實是窮人為了在心靈層面佔上風而制定的規則。
繼續閱讀|回目錄
胡說八道
最近,我一個做導演的朋友在 IG 發了張她與哥哥小時候的合照,我留言說可愛,她卻回我可惜太晚做導演,不然就可以找哥哥演小男孩,於情於理這都是一個邏輯謬誤的敘述。
儘管如此,你身邊有不試著包裝自己的人嗎?我想很少吧。
社會觀察家與客觀
觀察社會現象需保持客觀
在影視業,我們說寫腳本是一次創作,攝影是二次創作,剪輯是三次創作。
做紀錄片時,又怎能完全不帶一點主觀性呢?就好比明白不確定性原理後,知道測不準的前提下,把自己當溫度計,放進社會這主體,體驗不同人生是為了保持某種程度的客觀,但在轉換領域時,我也從沒稱過自己是裸辭,也不因此而自豪。
那麼,為什麼裸辭像帶點自豪的表述呢?這背後應是有顆怕受傷害的心。
眾聲喧嘩
雖然如此,仍是鼓勵大家勇於表達自己,方能在過度包裝的社會裡去找到跟自己相性較合的朋友,除此之外,更要努力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並且,多元及先進社會裡,最不該埋沒的是各種聲音,但最終我們不希望會走到眾聲皆噪的地步。
如今抖音與小紅書的盛況,有時也只能搖頭嘆氣,短分享的社群媒體,尤其是短影音,揪出了世界各地心靈匱乏的人,他們不介意展現肢體障礙與沒有六十分的文采,那些自稱小模或網紅的人,可不像小編一樣是表達謙遜,而是靠著廉價操作獲得利益,尋根究底,大概我還是喜歡細水長流吧。
想來也沒有什麼,mL 在台灣被當成 mole 來唸早已行之有年,或宅男那全然負面的形象與御宅族這帶有專業領域的稱呼相去甚遠,更別說其衍生的宅男女神,這類物化的形容,人們仍甘之如飴。
年輕人不斷以 Alpha 男、Beta 男將性別簡單劃分,不像本來在 ABO 世界觀裡來得有意義,這不就像以為克蘇魯神話出現觸手等同色情一樣,種種現象只能用本來想說什麼但還是算了來下結論。
繼續閱讀|回目錄
越活越沒有對錯
當今社會給我的感覺,是越活越沒有對錯,當看到把天災全怪給政府的人,看到扯女性後腿的女性,扯多元性別後腿的多元性別,看到換位便換信念(不是換腦袋)的人,當你能夠分辨出這些人,是該慶幸自己腦袋尚清醒,也保有一點良知。
眾聲隨他喧嘩,你不要隨波逐流。
很多人說台灣沒有文化,我覺得有,只是它暫時是斷裂的,尚未交錯融合成具足夠意義的人類活動。但沒關係,雖然我們必須看《悲情城市》來認識那段歷史,或是看《斯卡羅》、《賽德克巴萊》來認識更以前的歷史,當我們不再相信蔣先生看小魚力爭上游的故事,或開始以科學角度推測那肯定不是鮭魚而淡化主體,總有一天,我們仍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國際定位。
這個斷裂在在顯示台灣人靈魂的流離失所,悲觀如我,雖仍看不見國民的共識與社會的定向發展,不過,我對人們或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還是抱持著希望️。
繼續閱讀|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