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取你的自媒體影音工具,先備知識。
目錄
1. 錄影
2. 我要用相機
2-1 ISO
2-2 動態範圍
2-3 聲音
2-4 拍攝內容
3. 我要用手機
3-1 畫幅
3-2 聲音
3-3 其他注意事項
4. 直播
4-1 各種直播
◎ 錄影
◎ 我要用相機
◎ ISO
◎ 動態範圍
◎ 聲音
◎ 拍攝內容
◎ 我要用手機
◎ 畫幅
◎ 聲音
◎ 其他注意事項
◎ 直播
◎ 各種直播
錄影
錄影,影片其實是藉由人眼視覺暫留
的特性,將一系列照片依序播放,使其看起來是動態的,以電影攝製來說,我們習慣的是每秒鐘有 24 張照片(24 frame / second,24 FPS)依序播放,如果人眼是分別地、清楚地辨認出這 24 張照片,我們不會覺得它是動態的,就是因為照片與照片接續時會有一點模糊感,才會覺得它是流暢的,是謂動態模糊(Motion Blur)。
而為什麼能夠分別地、清楚地辨認呢?試想一個情境,你是一個電競選手,習慣了 FPS(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為了遊戲輸出螢幕時不延遲,使用 TN 面板,這個遊戲呈現出 60 fps,平時你不看電影,若有機會看到 24 fps 的電影會如何呢?
反而失去了動態模糊,失去觀看的電影感。
原因是取樣頻率
太高,人腦、人眼對常看的東西會習慣,如果動態視力很好,看一般電影可能會有點痛苦,不過在看 48 fps 這類的電影會比一般人還舒適,比方說《哈比人:意外旅程》使用 48 fps 播放,人們看到畫面會覺得每一張都很清楚,並且因為這部電影有許多 CG,這些 CG 就會變得特別不真實,看起來滿是破綻,就像《貝武夫》一樣,但《貝武夫》是故意做成動畫感的,與恐怖谷不同,當你能夠清楚分辨時,不適感會激增,這下我們得要知道朦朧即是美感。
過去錄影有其他選項,像是膠卷有 V8、超 8,數位時代有 DV,以現代個人工具要錄影的話,基本上就是數位相機或是手機了,下面分別簡單整理一下,如果要使用相機或手機,需要哪些先備知識。
我要用相機
ISO
我們都知道畫面
跟鏡頭與感光元件之間的關係
相關(好像繞口令),而攝影三要素是光圈、快門與 ISO,事實上光圈跟快門屬於鏡頭的事,ISO 屬於感光元件的事,然而,在現代攝影你開始不得不考慮的是動態範圍
,但講動態範圍不得不先講的是 ISO。
在 Sony A7S 出來後,頻頻於高 ISO 表現驚人,讓多數玩家直呼外星科技
,在高 ISO 下,以往低光場域
下拍不出的人事物,甚至暗部細節,在科技加持下都成為可能,而高 ISO 的原理基本可看作是對感光元件施加電壓,讓它對光訊號的靈敏度提升,我們先看看公式長得如何。
Gain (dB) = 20 log (B / A)
B 是後來的電壓,A 是原來的電壓,當分子與分母的單位相同,整個運算式就成了放大倍率,這也是說亮度增益
(Gain)的單位 dB 其實是一種倍率公式,但這個倍率並不是呈線性的,也就是說當增益為 2 dB 時,效果並不是變為兩倍。
我們看看電壓兩倍的情形,當 B 是 A 的兩倍,以 10 為底的 log 就是 0.301,當它乘以 20,差不多等於 6 dB,也就是說亮度增益在 6 dB 時,實際效果才會是兩倍,數學公式是如此,而物理上就是,如果相機的原生 ISO 定調為 800,當你設置亮度增益為 6 dB 時,這時 ISO 就是 1600;如果原生 ISO 定調為 400,6 dB 就是 800 了。
但高 ISO 下,噪訊自然也會增強,所以不可能無限制地加下去,等等,外星科技辦不到嗎?還真的辦得到,以 Sony A7S III 來舉例,拍攝時最高 ISO 可以拉到 409600,這是過去不敢想像的高感光,由此,我們甚至可在微弱光線的星空下拍到過去拍不到的景色。
Sony 的這台機器標準 ISO 是 80 – 102400,擴展後的 ISO 範圍是 40 – 409600,很驚人,對吧?
動態範圍
ISO 是感光的基底,成像是當光打到感光元件(通常是 CMOS)後,將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後儲存,而動態範圍跟 ISO 息息相關,底片的 ISO 是不能調控的,所以在低光源處勢必要用高感光的底片,在高光源處,就反過來使用低感光的底片,拍攝,是為了在最佳條件下採用最佳曝光,所以我們才會去調配 ISO、快門速度與光圈。
我們不希望過曝,也不希望沒有足夠光線曝光,在低光源處採用高 ISO,在高光源處採用低 ISO,以此為標準去調配快門速度,以現代 24 fps、30 fps 的拍攝下,我們常希望快門速度是 1/48、1/60 秒以此來達到一個良好的動態模糊效果,這些拍攝標準說來話長,但姑且
可以理解為與該國採用的交流電頻率的倍率來搭配,比方說台灣的交流電頻率是 60 Hz,我們電視播放時就會採用 30 fps(實際是 29.97 fps,但姑且
),這時與其搭配的快門速度就是 1/60 秒,或者快門開角是 180 度。
如果國家交流電頻率標準是 50 Hz,那麼在電影拍攝 24 fps 時採用的快門開角就是 172.8 度,此時快門速度就是 1/48 秒,又由於交流電頻率是 50 Hz,電視播放時的標準就是 25 fps,至於電影習慣的 24 fps 直接拿到電視播放也不太會有問題,兩者是差不多的。
不過以 YT 頻道影視颶風
的說法,為更為彈性,無論是因應其他國家的播放習慣,或是製作上的難易處,他們接下來會製作的都是 30 fps 的影片,如果我們播放時最終不是要到電影院觀看,那麼,以 30 fps 為準就行了。
說了這麼多卻尚未真正切入動態範圍,動態範圍是這樣的,將拍攝好的素材拿到調光軟體中,可能是 Lightroom,也可能是 Davinci Resolve,在明暗的調整下不失真的範圍,即是最亮不失真與最暗不失真的比較,將其以檔位
做變化的分別,像是 Nikon 的 D7000,動態範圍為 13.9 stops,這是來自 DXOMark 的資料。
於拍照時,我們有 RAW 檔可供調整,於錄影時,我們也有 Log 檔可供調整,Log 檔並不是套 LUT(Look Up Table,查找表,風格檔,在電腦圖學中像是將 RGBA 都放入一個變化的關聯,例如偏橘色
,這會導致整張圖片或連續畫面都有一個味道),而在影片記錄時後期能夠較有餘裕地調整光的變化作而有的格式,像是 Sony 家的叫 S-Log,Arri 家的叫做 LogC,這個對光的變化是由底片特性而來。
前面說到拍攝時要採用最佳曝光,但拍攝一個場景時,裡面所有人事物不會都得到最佳曝光,各級曝光的變化其實是呈曲線的,關於人類感知大致可以看成呈 Log 曲線的,如果曝光資訊可以一個曲線構成的區間記錄下來,那麼就是 Log 的原理了,事實上其他資訊也有其他儲存方式,比方說之前一度引起軒然大波的可變景深影像
,前期記錄的是模糊到不模糊的範圍,後期就可以針對景深做出調整,可參考下方連結。
而採用 Log 檔拍攝影響的就是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了,動態範圍是為了保有曝光細節,比方說我們希望高光處不過曝,低光處不過暗,若一張照片或連續畫面,在亮部與暗部的細節都很清楚,我們稱這類型影片叫做 HDR,即是高動態範圍的影片,如果要播放 10 bit HEVC 編碼下的 HDR 影片,第一個是你的播放軟體 / 播放器
,必須支援 HDR 的解碼,否則在螢幕上播放的會是灰色的影片,就好像第一次錄製 Log 檔的玩家會嚇一跳,畫面全是灰的;第二個是你的螢幕 / 電視
有沒有支援到 10 bit 的色彩深度。
我們在拍攝 Log 檔,監看時其實會灰濛濛的,不知道有沒有對到焦,所以監看螢幕
、追焦用螢幕
常會套用 LUT,然而記錄的灰濛濛的影片,勢必到後期要費一番工夫去調整,因為我們本來要的就是它的可調性。
不過不同的 Log 也有不同的特性,除了曝光檔位的差別,有對高光敏感的 Log,也有對低光敏感的 Log,像是 Sony 的 S-Log3
與 S-Log2
就有這樣的差異,更重要的,拍攝 Log 檔時反而更需要注意曝光,如果沒有足夠的進光量,那麼後期無論多麼努力都沒辦法將應有的曝光拉高或壓低。
並且動態範圍跟 ISO 也是相當有關係,像是 Sony 的 A7S III 在拍攝 S-Log3 時,基礎 ISO 是 640 起跳,但在低光處拉高 ISO 拍攝時,就會發現 8000 — 1000 的噪訊反而特別強,等到 12800 時才又變得乾淨,這是數位相機設計的趨勢,會有雙生 ISO 的差異,要我說為什麼這樣設計,我認為是為了 SNR(訊噪比),不過在環境光足夠的情況下,拍攝 ISO 12800 的影片時必須注意進光量,如果不加入適當的減光鏡(ND Filter),卻想要得到適切的景深效果會更不容易,又或者容易過曝,即便是拍 Log,後期也沒可能大力出奇蹟。
聲音
既然是影音拍攝,除了影像,我們還需考慮的是聲音,相機本身用來收音的麥克風其實是相當糟糕的,一來沒有好的指向範圍,即是周圍聲音照單全收,二來無論是手持或是放上相機腳架可能會擋住收音處,而且當被攝物離相機有一段距離那就更收不到聲音了,所以對於相機我們常會在熱靴上裝上機頭麥克風
,如下:
一般婚禮拍攝,或是需要東奔西走的紀錄,很常看到攝影師在熱靴上加上一個指向性麥克風去收音,當然,這並不是說環境音就收不進去,而是更專注在你想要收的聲音上,在後期時可將嘈雜不要的聲音,與主要人聲分離開來處理。
但指向性麥克風也沒有那麼神,一來是要明確朝著想要收到的聲音才會有不錯的效果,這也意味著取鏡角度的限制,如果你要從側面,或從背面去拍攝兩人交談的畫面,那機頭麥克風其實並不適合,而電影拍攝時是最不希望麥克風入鏡的,那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呢?
以吊麥克風(boom)的方式去收人聲,而圖左圖右其實仍有些微不同,左邊外景的麥克風加了毛罩(兔毛),是為了避免風切聲,若在室內無大風的場景就不需要這樣處理。實際上吊麥克風的方式是可見的聲音處理,不可見的聲音處理則是在演員身上分別放了無線的迷你麥克風,也就是拍攝兩人場景,基本會有三個音軌同時在收音,而迷你麥克風如下:
這樣一組設備是接收器
與發射器
,接收器的地方是接在錄音機上,發射器跟麥克風是放在演員身上藏起來,通常麥克風的位置會是黏在領口處。
前面講的錄音方式,機頭麥克風是直接錄到機身裡,而吊 boom、迷你麥克風通常是錄到錄音機裡,當然,小型的錄音機可以當作 mixer,也就是聲音訊號經過這個 mixer 才錄到機身上,自然也會比直接收音還要來得好。
而在沒有現代儀器
(如章魚哥)對 Timecode 的時代,過去人們在拍電影時要如何把不同兩台機器(攝影機、錄音機)上的音畫對起來呢?我們需要的是場記板
,拍攝畫面上,場記板疊合時即是聲音響度最大時,所以在非線性剪接作業,我們只要把畫面與聲音響度最大處的那一格擺在一起,就將音畫同步了,如下:
到此為止,其實收音的手段就差不多了。
拍攝內容
學拍攝的人大概會先從認識器材開始,但是最難的則是如何把你想要說的,透過鏡頭語言傳達出去,所以拍攝內容就成了重點,技術
或許不是那麼重要,但如何真誠地表達你的想法,我們要從頭學習說話。
說話的目的是為了溝通,如果你想讓對方知道你今天做了哪些好玩事
,那絕不可能坐在那邊就可以把你的記憶分享出去,所以我們要努力說明到底哪裡好玩。
「早上刷牙、洗臉、吃早餐,出門搭捷運,找了個位子坐下,到上班地點,同事講了個好好笑的笑話,回家路上剛好又碰到那個同事覺得好好笑。」
如果是這樣流水帳的敘述那就完蛋了,有趣的故事變得不有趣
,也就是說故事時必須去蕪存菁
,拿掉對方不必要知道的資訊,或與好玩的地方沒有關聯的資訊,保留好玩的伏筆。
比方說同事盯著電腦直呼麻煩,說自己剛才寄了 E-Mail 出去,但是把身份是小姐的對方稱為先生,於是問你要從哪裡把 E-Mail 收回來,他打算重新寄,你說沒辦法這樣做,但他嘴裡嘟噥著:「我記得可以呀⋯⋯」
看到這樣的景象,你竊笑,原因是這位同事在兩個月前教訓他的下屬說:「白癡喔!我教你啊,信件在對方還沒讀的時候都可以收回來,連這個都不懂!」而他的下屬跑來找你求助,確認 E-Mail 寄出後到底可否收回。
事實上,像是 Gmail 有給我們寄信的猶豫期,當你按下寄出還有轉圜餘地,可以反悔,
但提示視窗已經說寄件成功了就沒辦法收回;另外則是公司內部信件是可以設定說寄信給對方,
對方是否已讀這封信,你這邊會知道,除此之外,IMAP、POP3、SMTP 沒辦法再做更多的事了。
於是因為這個同事的焦急,你感到好笑,直到在捷運上又碰到他,你感到好笑。
透過鏡頭的敘事編排,可能的情境是這樣的:同事焦急地對你說他寄了一封信無法收回來,你雖然跟他說本來就不行,但卻轉頭竊笑,在同事轉過身不相信你又繼續嘗試時,你思緒飄到兩個月前,另一個同事走過來向你求助,說他主管罵他們笨蛋,E-Mail 在對方已讀前都可以收回來,你跟這位同事說不知道誰才是笨蛋;畫面隨即切到捷運上拿著手機查看 Mail 的 APP,仍然糾結在信件無法收回的那個笨蛋,你看到他又會心一笑。
也就是說即便你覺得自己是在拍 V-log,但記錄生活流水帳應該是沒有什麼人喜歡看的,當然,穿著死庫水
拍 V-log 則不在討論範圍內。
又或者說你覺得自己在錄的是 Podcast,所以畫面只是為了上影音平台,就可以沒有動作效果,只需要有對話效果就行,那可是大大的錯誤,同樣地,穿著死庫水
錄 Podcast 則不在討論範圍內。
如果你是在做一個積沙成塔的拍攝,比方說荒野求生,用原始工具抓魚,鑽木取火到烤魚來吃的過程,那不需要死庫水
也會吸引人觀看;又或者你是錄 ASMR、停格動畫等,都是會吸引人觀看的影片,但考慮到現在人的觀影習慣,如果說金魚的記憶力只有七秒,現在的人注意力可能只剩下六秒,要如何抓住觀眾眼球也是需要學習的。
不過嘛,以分享的心情在做影片,而不要只是想著流量,做得會比較開心喔,就好像我自開了 Medium 以來,寫了上百篇分享文,沒什麼訂閱數,但沒關係,偶爾會看到有人把我的文章加入閱讀清單等,或是不認識的人來按讚,這大概都表示我的文章對他們有所幫助吧!
繼續閱讀|回目錄
我要用手機
畫幅
使用手機拍攝相對不需要太多先備知識,隨便拿起手機就能開始拍攝,不過仍須注意一點,一般相機拍攝時,我們會著重在感光元件
的大小,也因此有全畫幅、APS-C、M 3/4⋯⋯等不同大小的感光元件,感光元件搭上相應卡口的鏡頭就是我們的成像,而依照電影播放、電視播放習慣,我們習慣的畫面比例是 2.39:1(2.35:1)、1.85:1、16:9、4:3⋯⋯等,現代影視幾乎不再使用 4:3 去製作,當然 IMAX 70 mm 底片製作並播放出來的電影畫面比例(1.43:1)仍是接近 4:3,其他時間,撇除特地用 1:1 像 IG 這類社群
常用比例的拍攝的《親愛媽咪》,或是《我不是潘金蓮》刻意用圓形裁切
畫面的拍攝方式外,人們的觀影習慣還是寬大於高比較多。
不過在自媒體中,由於手機使用習慣多是直立的,所以現代短影音,無論是抖音、YT 的 Shorts、IG 的 Reels,都習慣做直立的拍攝,此時就不能以傳統構圖
去製作影片,傳統構圖
中,我們希望兩邊是遼闊的,在窄小的上下邊塞入你的主體,最後做影音敘述;但短影音是反過來的,直立範圍內塞入的主體常態佔據 70 ~ 90 % 的畫面。
這有什麼差別呢?我認為是這樣的,傳統構圖要求的是主體與人事時地物的交互,主角與環境、環境中的人的互動才是過去的重點;在短影音中,急切地要求畫面主體直接與觀影者互動,所以與其說是演算法造成人們接受 30 秒內的影片,倒不如說這類影片更容易讓人進入角色,並且 30 秒內就可以換下一個角色繼續觀看。
試想《比利・林恩》這部電影,李安曾在訪談時說過一般人會認為 120 fps 是用來拍動作戲比較多,因為可以清楚捕捉動作
,但對他來說 120 fps 更特別適合文戲,這是因為特寫時我們更清楚角色的臉部細節,嘴角的抽搐,魚尾紋的效益,法令紋的不甘,唇珠透露的愛意等,可透過這特殊放映格式呈現出來。
回到手機畫幅上,以拍照來說,iPhone 原生拍照尺寸是 4:3,但也可調成 16:9 的照片,如下:
其實可以看出 16:9 只是將 4:3 的畫面經過裁切,我們也可這麼理解,4:3 是充分運用感光元件拍出來的相片,沒有浪費
感光元件原來的畫幅,如果拍成 16:9 就有部份區域浪費掉
,在前面我們有講到 2.39:1(2.35:1)的畫面比例,其實好萊塢在製作這樣比例的電影並不是去使用這樣特殊比例的底片或感光元件去製作,而是用了變型鏡(Anamorphic Lens)去製作。
在超 35(Super 35)底片上,我們不想浪費底片畫幅的方式去拍攝 2.39:1,即是不以裁切的方式進行拍攝,會採用如下方式:
在超 35 底片中,4-Perf
,即四個齒孔我們稱為一格底片,想當然爾,一格底片便是 1/24 秒的畫面,在底片左方有兩軌的音訊紀錄,右邊的範圍就是畫幅,然而,若直接以遮黑的方式呈現 2.39:1 將會浪費遮黑的部份,若透過變形鏡則呈現右圖的模樣,事實上,右圖就是一種畫面的變形,呈現出來像是科博館哈哈鏡的效果,但卻不浪費膠卷的感光區域,充分運用到畫幅,但這還沒完,因為拍進去的是變形,所以播放時也必須反過來還原播放,所以會用到兩種變形鏡,一個是為了緊縮
,一個是為了敞寬
。
而這種拍攝會帶來一些有趣的副作用,那便是耀光的延展,如下:
如果運用得宜會得到不錯的效果,喜歡看 J.J. Abrams 的電影的朋友應該對這種浮誇
的耀光相當熟悉,不過手機用的變形鏡就不在初學討論範圍內,最後,錄影時,通常都是 16:9
,也就是當你直立拍攝時會變成 9:16
,若人物安排不得當將會造成觀影的不舒適。
聲音
值得一提的是手機在收音方面可能有別於相機錄製,有更適切的解決方案,可參考下圖:
像這款 Dji Mic 一對二的無線麥克風,分為 Rx 一個,Tx 兩個,一個收,兩個發,接收端可以接在手機後面,如此錄製影片時,麥克風的聲音就會直接錄進手機中,雖然這款麥克風收發組
也可與影片分開錄製,但因為前面說分開錄製時需要打板對同步,所以製作上相對麻煩,所以手機過一個 Rx 當作 Mixer 是一個折衷的好辦法。
另外,像這樣的收發組其實可以用於相機拍攝,剛說 Rx 可以接到手機後面,也就是它有可以替換的 Lightning
或 Type-C
轉接頭,不過它也有 3.5 mm 的音訊孔,也就是相機也可透過 Rx 當作 Mixer,這減低了以往厚重的裝載,例如過去 5D Mark III 必須透過 Zoom 當作 Mixer,再接上 Mini Mic 的接收器成為一個套組,參考如下:
像上面這樣的架構還需加上無線收發的迷你麥克風,在 Rx 的部份需有 3.5 mm 轉 XLR 方能接到錄音機上,所以是相當麻煩。
其他注意事項
除借用相機的先備知識外,手機錄影時必須注意畫質
,不要使用太老舊的手機,如果拍照都不清晰更別說錄影了,以 Android 系統來說,Sony 手機在錄影的表現上不凡,而在 iOS 上,iPhone 15 Pro Max 加入了 Apple Log 的拍攝著實讓人大吃一驚,不過那屬於進階拍攝才需特別注意或採買。
接著,你必須注意手機的容量,相機拍攝我們可以多準備幾張記憶卡,手機拍攝大概就不太方便這麼做,即便是可以換記憶卡的手機,總是不敵手機內的 NVMe 的讀寫速度,若要弄一個外接儲存設備
更是降低手機輕量拍攝的優點了,如果不是使用大容量的手機,那麼,頻繁過檔下,多準備幾支手機則是必要的,畢竟現在拍攝影片若要放上影音平台,即便拍攝的是 4K,最後輸出 1080P,仍是比直接拍 1080,輸出 1080P 要好上許多,這也是雖然最後輸出 30 fps 的影片,為什麼拍攝素材時也有許多人用 60 fps 下去記錄。
好比你有電影拍攝的經驗,在製作工商簡介會更有餘裕,你有商業拍攝的經驗,在製作 Youtube 頻道會更有餘裕,你有製作 Youtube 頻道的經驗,在拍短影音會更有餘裕,素材越好、採樣越多,後期會有更大的寬容度可以去調整。
如果希望用運鏡效果,那我們必須準備腳架,如果希望肩上、手持拍攝,或是被攝物快速移動時,我們又不希望有強烈的晃動感,那麼我們會準備三軸穩定器。
繼續閱讀|回目錄
直播
各種直播
最後順便提一下直播,直播基本上也可分為相機直播
與手機直播
,當然還有電腦直播
,以手機直播
來說其實沒有太多可以講的,只要使用該平台的 APP 就可以輕鬆做到,FB、IG、Youtube⋯⋯等,此時需注意的是聲音輸入部份,所以前面介紹的無線麥克風就相當適合,聽起來很萬用吧?
在電腦直播
的部份,以 Twitch 實況來舉例,你需要準備的就是足夠好的電腦(好的 CPU、好的顯示卡),如果是打電腦遊戲相對方便,如果是玩其他的遊戲主機,可能就需要準備好影像擷取卡,這點是相機直播
也會用上的,接著是 Webcam,除了遊戲畫面,你還希望本人出現在直播上,如果你的 Webcam 並沒有收音功能,你還需要準備好外接麥克風。
而相機直播
是相對麻煩的操作,詳細可以參照下方影片:
通常我們會使用開源的直播軟體 OBS(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相機當前畫面進到影像擷取卡,透過 OBS 將影像串流傳到各種平台,而使用 OBS 可以做到多機切換,以及多平台直播,是相當方便的。
這次就分享到這,感謝您的閱讀。
繼續閱讀|回目錄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