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日誌三:2021有朋友買新電腦,剪影片的規格
目錄
⦿ 新電腦是因為新需求?
⦿ 剪片與規格
⦿ 最後還是得看你的需求
⦿ 以前都這樣看需求
⦿ 電腦配備比較
⦿ 經年累月的使用心得
新電腦是因為新需求?
挖幣盛行以來,好久沒有研究電腦配備了,朋友過去都是剪電視台的影片,如今我們在拍的紀錄片,卻不再是單純的紀錄片了,以往的紀錄片可能會聯想到使用廉價的、機動性高的攝影機器,不說廉價,光機動性高這件事後來就被 DSLR(單眼數位相機)取代了。
但是單眼數位相機的規格是越來越高,現在,你想拍 4k、120格、HDR,再上去都成了可能,於是在剪電視台的行腳節目或是紀錄片時,自然不能用 XP 再戰十年的心態,畢竟買 3060 也不是買來上 PTT,在這邊,我想到一個老笑話,網友都用 PCMan 上網,不屑用 IE。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 PCMan 在連 HTTP 掛的根本是 IE,而今天的 Edge 竟可跟 Chrome、Firefox 一搏,甚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卻也沒料想到,雖然這與今天的主題無關 (笑)。
繼續閱讀|回目錄
剪片與規格
剪影片與電腦規格的關係牽涉到許多層面,像是編解碼的播放與轉檔,關乎硬解與軟解;或是專案運作時的流暢程度,關乎你素材是否放在 SSD,專案檔與預處理擺放位置自然也很重要,如果都指向同個資料夾內的個別資料夾取用時會很方便,並且這個資料夾建議放在 SSD。
現在我們還會買外接 SSD 帶著走,帶著剪,因為 SSD 投入家用市場已好一段時間,我們不再等閒視之,以現在的 M2. PCIe 開機碟來說,開機不過十來秒,甚至只要幾秒鐘的時間,以前開機不是,要看 Windows 臉色在那邊轉半天,五分鐘,甚至十分鐘就過去,所以電腦不必省電的話,成天開機反而省事,現在都是轉眼間,用完可以關機來省電。
繼續閱讀|回目錄
最後還是得看你的需求
剪接軟體上,如果套效果在片段,速度都可能因硬碟讀取快而快,所以建議除開機碟外,剪接碟也使用 SSD,裡面擺放素材、專案、預處理目標資料夾等等,記憶體則是 DDR4 3000Hz 以上為首選,我自己在 2017年的那台雖是2400 Hz 但已買到 16 G 兩條,對於需要多工處理的影片,當然是越大越好;而在主機板能支援的情況下,過去會建議是 16 G 四條,跑兩個雙通道,現在當然就更高,可以上看 128 G。
既然提到多工,那就會去選擇多線程的 CPU,幾核心已不再是重點,多執行緒才是,畢竟 CPU 時脈不超頻的情況下已到達一個瓶頸了,於是我們可選擇AMD 的 CPU 以追求所謂高 CP 值,且在溫度上 AMD 的表現也比較好,早先我們會笑 AMD 重返農藥,現在接受它,並覺得它真香啊。
繼續閱讀|回目錄
以前都這樣看需求
若僅考慮時脈,不怕溫度過高,Intel 的 CPU 還是首選,不過要注意它為人詬病的原廠散熱膏跟你必須加買塔扇這件事,再來是使用 Intel CPU 可能較不需要注意硬體相容、韌體更新,以及除錯等,等於省去了許多麻煩,當初我裝 AMD 的 CPU,三不五時還要注意一下主機板韌體是否該更新,有時有bug 會影響效能與溫度,時不時還要來個除錯,不過現在問題都是上網google 都能夠得到答案,倒也不必太擔心。
再來是顯卡,其實單以剪接來看,把錢投資在顯卡的 CP 值相對低,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為了支援 CUDA 加速的軟體如 Premiere,我們還是買 Nvidia的顯卡吧,但不用買到最高級,假設你不玩遊戲、不做過多 AE 效果,剪接其實跟顯卡沒啥關係啦,用 1080 跟 1070 的差異很可能感覺不出來,不,你的荷包會有感。
所以不如把錢投在 SSD、記憶體,然後調配一下 CPU 跟顯卡的金額,這樣一台剪接電腦就配完了。
(p.s. 是說玩遊戲買到最高級對穩 60 fps 也沒啥用,這個有機會再說好了)
繼續閱讀|回目錄
電腦配備比較
以我 2017 年跟朋友 2021 年的單子來稍作比較:
AMD R7-1700
v.s. Intel i7 — 11700
,都是八核16緒
ASUS Prime X370-PRO 10相供電
v.s. ASUS TUF B560 PLUS 8+1相供電
美光DDR4 2400 16G * 2
v.s. 金士頓DDR4 3200 16G * 2
美光MX300 275G M2. SATA
v.s. WD藍標 SN550 500G M2. PCIe
ASUS 1070-O8G
v.s. ASUS DUAL 3060-O12G
海盜船 RM550X
v.s. 振華 LEADEX 650 W
,都是金牌
不看其他配件如傳統硬碟、光碟機、塔扇、散熱片、水冷系統、機殼等,我自己則是加買了美光 MX500 1T的SSD
,記得那時候不加螢幕林林總總算下來約48000台票,朋友的單也約48000台票。
另外,我買的BENQ螢幕 PD2700Q
,那時是18000台票。
推估每年的中高規電腦都差不多是 45000 這個價,甚至還低一些,因為朋友的單已可稱為高規了,我那時不只顯卡缺貨,記憶體、固態硬碟都缺貨,所以價格漲是無可厚非。
繼續閱讀|回目錄
經年累月的使用心得
使用上來說,我的電腦現在除了機殼風扇跟前 usb 插孔有些問題,其他的都還頭好壯壯,我用靜音機殼,但覺得還是通風機殼好,因為你用靜音機殼,風扇在廢熱排不出去的時候可能還是瘋狂運轉,就會為了散熱把機殼打開,欸?打開哪還有什麼靜音,所以將來買電腦大概都會選擇通風機殼吧。
這次跟程式學習看似無關,其實我有提到 PCMan 的上網功能(那不是個笑話嗎?),好吧,我另外又想到 ARM64 跟 X86–64,將來 M1 能不能在筆電持續殺出一條血路,我們且看且走 Mac 跟 PC 的愛恨糾葛吧。
繼續閱讀|回目錄